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三年计划》,同时启动2020年省级特优区申报认定工作。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特优区建设将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发展、品牌引领、主体培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建设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优区,努力实现“创建一个特优区、打造一个强势品牌、建设一个特色市场、培养一批技能人才、富裕一方农民群众”的目标要求,为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特优区建设将坚持几项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绿色发展。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合理规划特优区的区域布局和产业规模,推动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市场带动建设,以建设促进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重视并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以质立足,以质创优。


品牌引领、主体培育。引导特优区集中打造一个强势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完善品牌发展机制,提升特优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引导特优区内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因品施策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产业融合、农民增收。推动特色农产品市场“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业态,市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全链条增值。依托产业做大、三产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更多收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地方主抓、合力推进。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将特优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特优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特优区,共同推进全省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动态管理、能进能出。按照先建设、后认定的程序,参照国家级特优区的建设条件、认定标准与管理办法,成熟一批、认定一批。认定时坚持从严把关、宁缺毋滥,建设时加强指导服务、跟踪监督,认定后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特色主导产业非农化严重,特色品牌使用特别混乱,发生严重侵犯农民利益、重大生态环境破坏、重大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事件等情形的,取消省级特优区称号,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到2022年,高标准建成40个左右省级特优区(含已创建的国家级特优区)。从2020年起,分3年时间实施,每年计划认定10个左右。


建设特优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改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经营主体、助推产业富民等方面统筹推进,着力建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优区。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特优区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特色村镇等建设的结合,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特色产业与其他园区建设有机融合。


建立评价标准体系。针对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产业链各环节,加快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进村入户,引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发展。加强质量控制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确保特色农产品高品质与质量安全。


加强科技支撑保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各类主体,聚合创新资源,构筑先发优势,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加快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研发、创新和示范,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特优区建设中的应用,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原料供应基地、名特产品的第一车间,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规范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以产地收储设施、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为重点,加强特色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不断提高流通效率。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立足区域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品牌发展策略,加快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发展、营销,构建支持评价体系,完善监管保护机制,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品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强化支持和示范引导,推动创业创新,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积极助推产业富民。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升级、市场流通顺畅高效、资源环境有序利用等重点任务,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特优区内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合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促进产业富民,带动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