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耕层结构及小麦根系入土情况
• 旋耕与深耕的特点和利弊
• 耕地方式的选择和建议
土耕层结构及小麦根系入土情况
土壤从地面往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 耕作层:是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层次,厚度约为20厘米。这一层的结构、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都较好,是小麦根系集中生长的地方,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变化关系最密切,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层次。
• 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10厘米,是受犁的压力形成的,很紧实。
• 心土层:在犁底层下,厚约20厘米,较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小。
• 底土层:是指剖面中50厘米以下的土层,受外界影响更小,又叫生土或死土层。
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层的厚度和构造会有很大差异。例如,菜园地、海绵地的耕作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而在一些山丘薄地耕作层厚度常常不到15厘米,在耕作层下面往往就是坚硬的母质。由于不同土壤耕作层的厚度和构造状况不同,提供水、肥、气、热的能力差别很大,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有极大的影响。
从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栽培适宜、耕作层深厚的情况下,小麦的根系也能很发达。一般在冬前,胚根入土深度就能达到70~100厘米,节根入土深度达到30~60厘米,抽穗前后根系已发展到100~120厘米,开花后入土深度已达150厘米以上,最深的达240厘米。在土壤耕层较深的情况下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50厘米的上层内,其中0~20厘米土层内占全部根量的70%左右,0~40厘米土层内约占80%。在浅耕粗作的情况下,根系分布多集中在0~15或20厘米的耕层内,不能充分发育,限制了根的吸收能力。
因此,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增厚熟士层,会有利于根系发育,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724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