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内物流不畅、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造成国内玉米市场震荡。截至12月30日,玉米主力合约全年整体涨幅近6%;其中合约价格最高达3046元/吨,最低2548元/吨,振幅达18.64%。



新华财经调查发现,进口玉米数量占比我国供给总量不超过10%,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并不会成为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01

玉米自给率根基稳定



新华财经调研发现,种植玉米的成本累年增长,价格虽有上调,但对于农民来说,年终的收益却可能“归零”。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刚表示,近些年,国内外农产品及化工品价格都波动很大,体现在种地方面,其实很多成本都直接或间接有了明显涨幅。“化肥、地租、人工成本都是种粮的‘大头’,也是价格上涨最厉害的部分。”
不少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户透露,近些年地租价格涨幅尤其迅猛。因此,玉米价格上去了,但实际种植收益并没有增加。
自2020年后临储玉米消耗殆尽以来,玉米市场供给紧平衡预期带动玉米价格大幅上涨。
为应对玉米市场供给缺口,2021年我国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


2022年,政策由2021年的“两稳一增”转变为2022年的“两稳两扩”,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玉米种植面积再次下降。
不过,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内部种植结构调整,2022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46亿亩,虽然比上年减少381.1万亩,下降0.6%,但由于整体生产情况较好及河南恢复性增产,最终全国玉米生产克服了部分地区减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再次实现了增产,全国产量达2.77205亿吨,比上年增加465万吨,增长1.7%。
农业农村部玉米产业链分析师孟金辉指出,虽然部分地区将土地弃种玉米改种大豆,但大部分地区施行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实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我国主粮高自给率的根基依然稳定。

02

饲用需求将持续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饲用需求或将持续大幅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谯仕彦指出,随着我国养殖业加快恢复发展,2021年玉米饲用消费快速恢复到2018年水平,此后每年将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幅度递增,到2025年玉米饲用消费需求可能达到2.2亿吨以上,加上约9000万吨工业用消费和1200万吨食用与种用消费,产需缺口仍将存在。
以生猪养殖为例,配合饲料是根据饲养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经科学工艺加工生产的饲料,玉米是其中主要的能量饲料。2021年,我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4.5亿吨,同比增加13.6%。“以家庭为单位的庭院养殖,养猪养鸡的时候喂些猪草、青菜,再加些糠麸类的农副产品,这种模式以前占相当一部分。我国规模养殖比例加大后,这种饲养模式随之减少。”某农业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
由此可见,我国饲料耗用量与家禽规模养殖化程度密切相关。专家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饲料总产量不断增加,饲料粮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不过,针对饲用需求的上升,我国有专家也提出多种减量替代方法。小麦等其他谷物仍可替代部分玉米。
不过,玉米价格的上涨也存在压力。方正中期研究院玉米研究员侯芝芳认为,一方面是消费增量空间整体有限,高价对于消费存在抑制作用;二是其他谷物的替代,玉米价格走高必然会提升其他谷物的性价比,相应地对玉米需求空间形成压制。

03

进口玉米占比不到10%



近年来,受到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因素影响,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全球农产品板块波动剧烈,在这期间我国玉米期货价格明显呈现出跟随国际期货价格波动的趋势。
不过,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12月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显示,2021/22年度的玉米进口量预期为2189万吨,不足年度产量预期27255万吨的8%;2022/23年度玉米进口量预期为1800万吨,相对27531万吨的国内产量预期不足7%。
“总体来看,进口数量占比我国玉米供给总量不超过10%,理论上不会对国内玉米价格造成较大影响。且我国的玉米国际进口商选择性较多,从进口数量来看,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并不会成为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孟金辉说。
专家指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的长期战略并不会变,在我国依旧牢牢把握粮食主动权的目标下,玉米进口量占据总产量的比例长期来看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进口美玉米折到港完税成本为3005元/吨,进口玉米理论到港价比国产玉米高35元/吨,并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