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水桶原理一样,每个小因素都应引起足够重视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施肥。本文给大家梳理了15个因素,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偷走”了我们的肥料?
1 肥料品种的差异单质肥料中,不同形态的肥料,适合的作物、施肥时间等也不同。例如:(1)硝态氮适宜于多数旱地、秋冬季节效果比铵态氮好;(2)氯化钾适合于水田以及注重纤维的作物,而硫酸钾对有关淀粉、糖度等的作物效果更佳;(3)对于烟草、葱蒜等富含芳香物质的作物,碳铵就比尿素更加适合……同理,原料不同的复合(复混)肥料,其适用作物、使用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2 肥料品质的差异同产地、生产工艺的单质肥料,其纯度不同,杂质含量各异,自然其使用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过磷酸钙烧苗的情况,往往是因为其中游离酸、三氯乙醛和三氯乙酸等含量过多引起;有些尿素缩二脲超标引发烧叶伤苗;很多磷酸二氢钾在果实幼果期使用会导致果皮疤痕,而有些却不会,都是因为肥料品质差异的因素。3 肥料质量的差异这包括了肥料的外观形式、含量、重量、成份等方面。如粉状肥料相比粒状肥料使用不当更容易伤叶;缓控释肥工艺缺陷引起养分释放出问题;含量、重量的差异导致用户用量与计划不一等。在肥料生产门槛低,监管存在不足、不到位的情况下,有些商品肥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使用效果。4 施肥品种、配方的选择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使用前,应根据肥料性能、作物需肥要求、生产管理模式去选择肥料。比如:(1)多数作物在苗期对磷的要求较高,后期对钾的需求更大,因此磷肥、平衡性复合肥更适宜于底肥;(2)水溶性肥料、高钾型复合肥适宜于后期追肥;(3)在作物即将进入生殖生长前应停用高氮肥料,改用磷钾高些的肥料等。(4)另外如果不注重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偏施氮磷钾,也是枉然。这是施肥时的第一步,如果选错了肥料,怎能做出效果来?5 施肥时间和人一日三餐一样,作物也得按时补充营养。很多农户现在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满枝的病虫不打药,叶片不黄不施肥;要不就是行情好时三天一浇、五天一灌;还有的是追求“大而全”,所有肥料加在一起施用。凡事都得有个“度”,该施不施,不该施时乱施,这样做如何能看到施肥效果?再如钙肥,因吸收传输慢,应该在需求高峰前及时补充施用,否则容易出现缺钙症状。因此应该在打好底肥的基础上,依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及时、适当的追肥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施肥时间还包含一天中适宜施肥的时间问题,早中晚气温、湿度有差异,建议避开中午高温、高湿、强光时施肥,特别是叶面施肥时,这样有利于避免伤害作物根系、嫩梢和叶片。
关键字: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357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