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适宜所有小麦产区种植的“全能”品种是不可能存在的。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了解和掌握小麦品种生物学特性,根据当地气候、栽培、生物三大因素选择适栽对路品种,才能获得小麦稳产、高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克服盲目求新的思想,不要受某些广告或片面宣传的影响,引进未经试验的品种,以免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新品种是指经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多年检验,并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品种。但是市场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往往将刚培育出来、未经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品系以新品种的名义进行宣传推销,有的甚至将已淘汰的品系也当做新品种,进行推销,对此应提高警惕。

不要盲目追求大穗型品种

大穗型小麦一般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并不是说种植大穗型小麦一定能高产。因为小麦品种具有地域性,异地的好品种不一定适应本地的种植条件。

也不要片面追求高肥水品种

每个品种都有其适应的地力水平,高肥水品种只有种在高肥水地块才能发挥增产潜力;如果在中低产田种植,往往表现早衰、干枯、籽粒不饱满、出粉率低等,产量上不去。同样,中肥水或旱地品种种在高肥水地块,因其增产潜力有限,往往发生倒伏现象,产量也上不去。

另外也不能只看产量

小麦籽粒品质直接关系到小麦生产的经济收益,影响面粉及其制品的质量和食品工业的效益。但不少地方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往往只看产量水平,不看品质指标,结果生产出来作为商品粮出售时,其价格与优质小麦相比差距较大。

二、根据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选用品种,做到良种对路,良法配套

任何一个小麦品种都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因此,在选用和引进新的品种时,一定要清楚是否适合当地条件种植,在当地种植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要注意该品种的弱点,以便通过栽培技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

并且可以利用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一季还田的养分大约相当于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氯化钾7.5公斤。长期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效果十分明显。

另外掌握合适的播深以利于小麦发芽,小麦播深3~5厘米,最好4厘米。播种过浅,分蘖节覆土深度过浅,越冬期分蘖节处于“饥寒交迫”状态,抗旱、抗寒能力差、越冬死苗率高。播种过深则造成小麦出苗时间长,籽粒中养分消耗过多,麦苗细弱分蘖少,次生根少而弱,麦苗黄瘦,由于“先天不足”难以形成冬前壮苗。播种过深还会因为麦苗“难产”导致感病几率增多,加重病害发生。


三、选择品种时,应注意到品种抗病性、抗倒性的选择。 

抗病性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结构中的保护组织(表皮,角质层等);抗倒伏性主要取决于植物结构中的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等);抗旱性主要取决于植物结构中的储藏细胞(贮水性)。与细胞结构额关系,主要是核孔,液泡,细胞壁等结构。尤其是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10%一15%,严重年份可减产50%以上。在选种时选用和推广品种既要以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选择抗病性强,抗倒伏好的品种。

四、注意种子的处理 

选种:就是把备播的种子用一些方式再筛选一遍,剔除虫蛀粒、秕粒、病粒、小粒和草籽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俗称野麦子)的草籽和品种退化的种子。将来生长出来的小麦不但健壮整齐,打下增产的基础,也减少了选择和喷洒除草剂的麻烦与成本。选种的方法很简单,种子少,就稍微辛苦一点,用簸箕就行;种子多,近几年很多地方的农资零售店都配备了选种机,免费服务。此项措施,比较简单,但很有必要,千万不要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