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排水散墒

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全面摸排田间积水情况。对积水地块,要充分利用降雨间歇期,迅速发动群众,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全力排除积水。对田间没有积水但土壤湿度过大地块,要通过开挖深沟,沥出多余耕层滞水,促进透气晾墒,为农机尽快进地作业争取时间,力争能早整地播种一天就早整地播种一天。对严重积水地块,要加大抗灾投入,动员一切力量,帮助群众疏通沟渠,挖沟排水。


二、分区抢时播种                                  

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掌握好小麦适播期下限,对墒情适宜地块,要发挥好农机合作社、机耕服务队的作用,加快整地播种进度,努力扩大适期播种面积。


三、落实晚播技术                         

对超过小麦适宜播期的地块,要通过落实晚播小麦应对技术,实现以好补晚,切忌粗耕烂种。


一是科学选用品种,以种补晚。                  

                               

二是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晚播地块要通过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玉米秸秆不能机械粉碎还田地块,要及时收割移出,为散墒整地创造条件。


三是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量小,应适当增加播量。各地要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同时,晚播小麦要适当浅播,争取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一般播深以3-4厘米为宜。


四是科学施足底肥,以肥补晚。晚播小麦应施足底肥,适当增加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对积水时间长,肥料淋溶流失较多的地块,要做好测土化验分析,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


五是推行种子包衣,防控病虫。要结合区域病虫防控重点,科学选择对路农药品种,大力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降低病虫风险。洪涝地区要普遍实行杀菌剂包衣拌种,保护小麦正常出苗和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