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技术意见如下:
一是监测预警早防范。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的变化,监测预警“寒露风”发生区域及影响程度。提前制定防范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做好应对准备。
二是肥水运筹促早熟。按照“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5%左右开始搁田,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坚持“湿润为主、以水调气、水气协调”,做到水层孕穗、有水抽穗、干湿交替灌浆,收获前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防止后期早衰。在倒2叶抽出、倒1叶露尖时施用穗肥,亩施尿素2—3公斤、钾肥4—5公斤;对群体较小的田块,齐穗期亩施尿素2—3公斤或施尿素1。5—2公斤加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促进籽粒灌浆成熟。
三是因苗管理防低温。“寒露风”到来时,对未抽穗的水稻,夜灌深水(5—8厘米)、次日排出,提高田间温度,确保安全生长;对已始穗的水稻,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适量“九二〇”,促进提早抽穗;对抽穗扬花的水稻,灌深水保温御寒,若白天气温高夜晚低,可日排夜灌干湿交替,提高土壤温度;对灌浆的田块,可喷施增温剂,增强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
四是早防早治控病虫。加强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控,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科学选用对口药剂,稻飞虱要突出“压前控后”,稻瘟病、稻曲病抓住突破口关键期。
五是适期收获保归仓。适时收获是确保水稻产量、减少机收损失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品质和整精米率的重要保证。晚稻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收获,防止“割青”影响产量,确保颗粒归仓。
关键字: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34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