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m3,而世界人口水资源平均占有率约为9000m3,是世界上缺水国家之一。如今我国正处于严重缺水期,预计我国在2030年后人口增加到16亿人,水资源缺口量增加到400亿~600亿m3。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我国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持续增加,水资源供求矛盾愈加严重,已成为工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障碍。
水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
部分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不合理,过度开发问题依然严重,导致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分布不合理,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水资源丰富地区,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水资源匮乏区域间歇性断流,甚至是无水可用,无法保障基本生活和生态环境。在农业发展方面,由于农业灌溉不合理、水利设施不完善,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很多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盲目开荒、灌溉现象严重。
水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条件多样,雨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南部水资源充沛,年均降水量普遍达到1000mm以上,而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缺水问题十分严重[1]。
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水资源严重污染问题。工业、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我国每年所排放的污水量为600亿t,并且很多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中。我国有8%的河段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减少了生活水资源总量。此外,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水力资源开发不合理,减少了湿地、天然湖泊面积,恶劣极端天气增加。
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灌溉量需求逐渐增加,导致水资源、农业发展矛盾愈加突出。而高效节水型农业可以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减少水资源使用量,以现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价值。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用水比重占据总量的60%以上,而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用水比重,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两高一优”
农业不仅仅注重农业生产质量,同时也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商品性、价值、上市时间等,这就对农田灌溉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节水型农业要求农户可以同时掌握灌水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对农田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观测。为了能够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农业部门和涉农企业也推出了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农田灌溉质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农田灌溉效率、水分生产率,配合灌溉系统洒药、施肥,实现了一体化经营。同时,高效节水型农业作为农业领域发展的关注焦点,一旦高效节水型农业试点成功,便会大面积推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升级优化目标。
采取工程措施节水
建设中小型农业灌溉水库,科学配水。同时,采用深耕蓄水方法提高雨水渗透量,加大中小型农机的投入和推广,采用农机进行深耕细作,保持水土质量。进一步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有助于降低地面蒸发量,实现农田道路林网化、荒山大绿化,植被有助于涵养地下水,调节农田小气候。结合现阶段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具体的工程节水措施:一是渠道防渗。二是管道传输灌溉。三是喷灌。四是微灌。
选择或开发耐旱作物
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对农作物种植结构作出调整,积极推广、研究耐旱作物,从而减少作物生长周期的用水量,达到节水的目的。如可以通过玉米去雄的方法减少水资源依赖性。在雄穗漏顶叶且没有散粉时,隔行去掉雄穗,有助于控制玉米的株高、水分蒸腾量,让养分、水分更加集中地供给雌穗,提升种植的节水效益。此外,农业生产的秸秆可以还田,在农田上覆盖一层秸秆垫层,可以有效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无效蒸发,并且抑制杂草滋生,调节土壤温度,涵养自然降水,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加强农田灌溉工程管理
在水资源开发中,在干旱年份科学提取地下水资源,腾出地下库容。丰水年份则要设置渗水井、渗水沟回补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库存储量,保证地下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所有用于农业灌溉的机井都要授权登记、审批、发放许可证,避免私自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了减缓水资源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全面结合我国淡水资源现状,采取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认识到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的作用与价值,从农业工程、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农业节水方式的多元化,最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93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