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建设任务。我国的设施农业较国外起步晚,在设施建设、技术研究、装备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在综述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外和国内2个方面总结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剖析我国设施农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是指利用新型生产设备、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管理技术调控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果树、花卉、鸡鸭、猪牛等动植物生长的温、光、水、土、气、肥等环境参数因子,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整体或局部范围的改善,使动植物生长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建立动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系统,实现动植物高效优质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属于生产可反时令性、生产可类型多样化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产业。


美国称“设施农业”为“可控环境农业(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e)”,在欧洲及日本等则称为“设施农业(protected agriculture)”,而在我国曾使用过“工厂化农业(industrializedagriculture)”的概念,这些名称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


随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温室大棚可以通过人工的手段构建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生产环境,隔绝外部气候变化的影响,实现农作物的全天候生长。国内外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研发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降低温室的运营成本,进而提高温室的综合经济效益。

世界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依据自然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和饮食文化等因素,可将世界设施园艺大致划分为亚洲、地中海沿岸、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六大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设施农业整体上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据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60万hm2,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欧洲的荷兰和阿尔巴利亚,美洲的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6,9],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埃及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其中,亚洲是世界设施农业发展最快、面积最大的地区,仅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国家的设施农业面积之和就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2.90%。

 

在设施农业体量上,中国设施农业面积达370万hm2,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意大利紧随其后位于第二,第三、第四分别为土耳其和韩国。荷兰在人均设施农业温室面积上位居世界第一。

 

1.1设施类型

 

从设施类型上看,有近292万hm2的设施农业类型是塑料大棚(含中小拱棚),占比约为63.5%,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以及地中海延岸诸国;塑料温室类型面积达130万hm2左右,占比约为28.3%。


在中国的江苏省、辽宁省、山东省等地被广泛使用;玻璃温室类型面积达6万hm2左右,占比约为1.2%,结构大多为文洛型(venlo)连栋温室,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国、非洲的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土耳其、意大利和西班牙、荷兰及北欧一些国家;其他类型温室面积占比约为7%。

 

1.2设施作物

 

从栽培作物看,蔬菜占设施园艺总面积的85%以上,以番茄、黄瓜、茄子、甜椒等为主;其次为鲜切花和盆栽花卉。


从种植地域分布来看,中国、日本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种植蔬菜、草莓和葡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以高附加值的鮮切花和盆栽花卉生产为主,如荷兰花卉的生产全部在温室内进行,生产的鲜切花、观赏植物约占世界温室市场的80%,每年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花卉贸易的60%,占欧洲市场的70%。

 

1.3栽培技术

 

从栽培技术看,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模式。


此外,随着温室结构优化、设施配套及栽培技术体系完善,能够用计算机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子进行调控,使设施作物生长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供应,产出的温室产品能获得高产量、高品质、高利润,畅销国际市场。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

 

2.1单体温室大型化,温室结构轻简化

 

建造大型化温室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机械化作业和产业化生产、提升环境控制稳定性以及节省投入资金。


因此,国外的温室普遍趋向温室大型化、工厂化,温室结构的轻简化,温室材料的研究热点也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降低设施结构的遮光面积;提升结构材料的隔热性能;提高温室和连接部件的密闭性;延长设施温室墙的使用寿命;便于温室的安装和拆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建造温室的单体面积都在1 hm2以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的番茄产量可达75 kg/m2。荷兰设施类型大多选用文洛型连栋温室,布局采用平行三段式结构,单体温室面积在4~5 hm2(图1)。


温室的北面为办公管理区,中间区域为操作车间区,南面为作物栽培区,在每个温室通道安装自动玻璃感应门进行隔断,并对进出人员执行严格的消毒管理,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因铁天沟散热约占温室散热的16%,荷兰、以色列等普遍采用中空铝合金骨架代替传统温室的单层铁材质天沟,不仅减少了设施温室的支撑结构,也降低了支撑结构的遮光面积,还有效增加了设施温室的采光,提升了保温效果

 

2.2温室生产引入工业技术,设施农业自动机械化

 

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将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嫁接到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中,使设施农业被赋予了“工厂化+农业”的内涵,温室生产进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管理模式,并实现了将温室各环境因子调控成作物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条件,基本摆脱或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干扰,达到作物周年生产和均衡上市的目的。


目前,以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具备了设施农业设备完善、技术规范、产量稳定、质量安全可靠等特点,也形成了温室研究制造、生产要素聚集、生产资料配套、储藏运输等为一体的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如荷兰研制出温室清洗装置,用于清洗温室屋面的落灰来提高温室的透光率。用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生产管理来改善设施环境,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保证设施作业的均一性和一致性。

 

2.3设施农业转向低碳节能、绿色环保

 

国外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以保护环境、低碳节能作为前提条件,在探索温室能源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是温室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相变储热技术和太阳能的有效利用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节能技术。


一些国家通过对温室的覆盖材料进行镀膜处理来改变材料特性,使其具有阻止长波向外辐射而减少热损耗的特性来实现节能效果。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制出一种可应用于温室加热降温的太阳能集热器,该集热器可将储存的多余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进行冬季供暖与夏季降温,节省能源消耗。欧盟明确要求温室作物生产全部采用无土栽培,替代费水、费肥、费工的传统种植方式,可避免土壤连作障碍,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还有一些国家采用营养液闭路循环系统代替传统的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对营养液的回收、过滤、消毒等技术手段,实现节水30%~40%、节肥35%~40%,大大提高了营养液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营养液过剩外排造成的面源污染。此外,探索温室新型补光光源LED也是节能设备研制的热点之一。

 

2.4物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助推“智慧农业”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的普及,温室环境控制逐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管理。荷兰已将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现代设施花卉生产中,可以依据花卉生长阶段对于不同环境因子的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包括温度、光照、空气、湿度、化肥等环境因子的多维调控,并结合遥感技术、管理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鲜花从移栽、生长、采收、包装储运、自检自控等流程中的信息、图像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了鲜花生产的高度自动化。


美国、日本、以色列等通过研究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营养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作物生长发育模型和环境控制信息化模型应用到温室生产管理中,进一步降低了温室系统能耗和运行成本。日本大力发展植物工厂系统,利用传感器对温室内的环境因子进行自动化采集和校验,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截至2016年底,日本拥有254家植物工厂,其中超过200家都为密闭空间的“人工光型”及“人工光与太阳光并用型”植物工厂,建立起農作物周年连续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