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极其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我们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三大类型,十个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目前全国各省市县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振兴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为核心,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才能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

村集体带动模式

 

● 案例:袁家村

 

地理坐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 60 公里,约 1 小时车程。

 

村庄规模:袁家村共有 62 户,286 人,土地面积 660 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 3000 人来到这里。

 

开发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开发理念: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获得荣誉:2017 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 500 万人次,总收入超过 3.8 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 10 万元。先后获得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产业规划: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 20 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 +创新团队 + 资本 + 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为凸显,第三产业强大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布局;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袁家村真正构建起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运作模式: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

 

组建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当家做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 38%,其余 62% 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

 

在管理上,由村委会牵头,组建管理公司和协会,包括农家乐协会、小吃街协会、酒吧街协会,协会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选,为协会提供义务服务,构建了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

 

(3)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

 

不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确定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10 个,旅游服务企业 6 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 14 个。还大力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后劲。

 

(4)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

 

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①基本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 38%,剩下 62% 分配到户,每户平均 20 万元,每股年分红 4 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 4 万元入股。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 460 家商铺,可自主选择入股店铺。③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 40.1%。

 

2

村集体+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产业规划:

 

(1)引进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过文旅产业引爆村庄

 

引进农业公司与泰山村合作,建设了千稼集景区,按照“原味乡村”“民国风情”“激情岁月”三大主题,布局农耕文化演艺、民俗特色小吃、民间演艺表演、休闲游乐体验、主题情景客栈、绿色有机农场六大产品业态,布局地方名小吃、农副产品、茶馆戏台、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演出、情景演艺、历史店铺、儿童娱乐、竞技游戏和创意农场采摘园等对多元主题业态,供游客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2)合作经营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夯实产业基础

 

农业公司与当地农民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打造万亩农场,通过集中耕作,精细化管理,生产绿色有机杂粮蔬菜。实现统一配给,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游客还享受纯天然农土特产和土法加工食品,充分享受好看、好吃、好玩、好游、好住、好购、好心情的“七好”快乐体验之旅。

 

(3)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

 

2016 年,泰山村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在泰山村联手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建设可安置 5000 名老人的乡村养老项目,打造“城市老人到乡村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乡村寄家养老”模式让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养老,既有家的感觉,也能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有机食品,以及享受护工细心的照料和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

 

(4)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项培训 20 多万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会议室 8 个,其中一号会议室可以容纳 550 人;可接待 2000 人同时就餐,可容纳 1000 人入住。有高空培训装置2 座,高空攀岩墙 1 座,地面培训设施如逃生墙、背摔台、电网等多处。泰山村先后被郑州市教育局指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活动教育基地,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明确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被郑州大学、河南民生学院等大专院校明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新郑市人民政府指定为新郑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运作模式

 

(1)独创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  

 

公司对外招商,免租金、免装修、免流动资金、免物业费、免管理费、免营销费,为商户提供统一采购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双方五五分成,商户承担自己的人力、水电气成本,公司承担人力和推广费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户成立了商户委员会,对中心的采购、配送进行监督,经营风险由公司承担。在这里经营的商户一店一品,不重复,避免恶性竞争。

 

(2)泰山村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

 

泰山村没有完全依靠政府帮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每个自然村的文化内涵、品位都不一样,只有深挖文化和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把乡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绿水变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产业规划

    

(1)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

 

中郝峪森林覆盖率 96%,夏季平均气温低于 26℃。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改造建设各类康养住宅 32 户,配套康体休闲、无障碍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发展医疗服务、休养康复、农耕体验等服务,形成居住—养老—休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截至目前,外来定居新村民 70 户,全村年接待康养人数超过 3 万人次,获得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称号。

 

(2)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产业  

 

村集体把村内 60 户 180 多间闲置房屋有偿收回,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外貌力图凸显山村风貌,内部更加注重现代舒适,用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同时对全村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每户院落配有一名管家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严格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3)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旅游产业

 

规范建设农家乐超过 100 户,其中 10 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5 家被评为山东省五星级或四星级农家乐。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制定行业规范,统一配送餐饮用具,达到省级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突出家庭接待特色,游客接待户户有“绝活”,在不同农家感受不同的休闲体验氛围,村民全员进行旅游接待业务培训,旅游接待从户户“游击队”转变为整村“正规军”。

 

运作模式:“中郝峪模式”: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动农产品生产、餐饮、医疗、教育等服务有机整合。建设美丽乡村,着力于村容村貌整治、生态修复、特色挖掘以及合作社建设。同时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村民以土地、山林、资金、劳动力入股,创新出“公司运作 + 单体承包 + 全体村民入股”的运营模式。

 

做活“公司主导 + 村民入股”的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村民以田地、农家乐、餐馆等入股运营公司,与公司利益紧密绑定,形成运营合力。一方面解决了中郝峪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问题,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公司里,村集体占 21% 的股份,剩下根据村民自有房产、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价值配相应比例股份。除经营收入以外,每年获得公司分红。在经营上,公司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公司统一运营分配客人,业户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庄所有项目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制定、统一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