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十多亿人的艰苦努力,一场贸易战打起来,才发现农业仍然是我们的软肋:虽然从总体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但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3亿吨,还进口大量猪肉、棉花等农产品。美国的农业就业人员数仅为242.2万人。而同期,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数为21919万(2015年数据)。 国人猛然发现,几十年的追赶,中国农业同美国同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美国的农业是土地私有制,是产业化的大农业,而中国的农业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家庭承包制上的小农业。
所以得出结论:家庭承包制下的,一家一户的自耕农业没法和美国的大农场竞争,在知识、市场、技术、机械化程度的综合实力差距面前,中国农产品只会永远地处于劣势。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农业将永远脆弱而落后。
几十年的城市化似乎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让农业人口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资本可以下乡的程度,少到可以规模化农业的程度。但这可能吗?哪怕土地已经一文不值,但也是农民的依靠,因为土地里装着中国农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土地制度是中国一道永远迈不过去的槛。 如果把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美式农业打通,尤如戴着镣铐跳舞,这一过程就是不断伤害自己的过程:比如这么多年化学、农药没少使,但总体上仍是传统、粗放,靠天吃饭;另一方面却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差、食品越来越不安全。
但美国农业真的所向无敌?有人发现,美国农业光鲜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高补贴的巨大隐忧。
除了上面提到的五高,美国农业还因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土壤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美国31个州都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仅一个州每年就有31亿吨土壤流失,美国中西部农田的表土以前深达1.8米,现在只剩下0.2米。
土地上的“投入产出比”达到边际效应后不增反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故事仍在上演,不过这次是整个地球。
2
中国农业还得来一次选择?
那么,中国农业应该如何选择呢?非要选择美国模式,或者说,非要和美国PK吗?
完全没有必要!一是中国农业没有夹杂全球霸权的企图;二是中国14亿人需要养活,做好自己的事就已经不错了。三是同美国以美国农业模式PK既无胜算也无必要。四是从规模越来越大的工业和服务业中有钱可赚,没必要用弱势农业去拼。所以中国农业只有一个使命,就是养活自己。
倒退40年,中国农产品干脆就是有机食品。当时,城市菜市场供应的三分钱一斤的西红柿是有机的,猪肉、鸡蛋、肉制品等,也都采取当今生态的方法生产的。那时的中国公社社员为全民提供的是无毒无害的放心食品。而现在有机食品成了食品中的贵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奢侈品。
仅从这个事例来看,如果中国农业不以量为中心而是以质为中心,且不谈有机农业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就价格上来说也可以数以倍计的增长。就以西红柿为例,中国的农业产值乘以1000倍,不,100倍,10倍是不是第一农业强国?!
很多人担心如此一来,中国人是不是可能会吃不饱了,但研究成果不亚于著名农学家侯光炯的自然免耕农法的实践证明,有机农业种的粮不仅质量好,数量也不会差多少,亩产700-800斤是很平常的事,而且投入少很多,自然农法还是立体农业、复种的农业,加起来其质和量的总和并不亚于美国农业模式。与美式农业相比,生态农业还消耗能源少,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有助于防止全球变暖。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环境会得到根本改善。长期下去,耕地将变黑、变肥。如果中国30%~50%的农业实现了有机种植,那么,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将得到质的飞跃。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有机农业,并不拒绝现代农业的很多手段,如耕种方式、管理方式等等。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如在耕地上复种作物、如在作物上养殖动物、如在动物植物上覆盖三次产业(这方面,台湾三个产业联动的模式值得充分学习和借鉴),并通过互联网、智能化等手段及时有效地和城市消费者实现连动。
这样,我国的农业将会走向定制化、人性化、体验化。这方面全国各地各种新型业态风起云涌,将推动政策层面的调整,比如四川苍溪县的岫云村,就是采用了有机农业和城市体验旅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仅仅两三年时间,种养殖就迅速扩展到了50多个行政村,并通过城市餐饮将有机农业的供需全面打通。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有机农业不只是回归,还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上升,自然农耕和体验经济的结合,将引发农业生产、生活、技术的一场革命,这一场革命绝对不会逊色于当今人人熟知的共享经济。
关键字:
我有说话...
已有0条评论,共8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