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0年的新中国建设,现代农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张红宇研究员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题作了报告。


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中国依靠自己的资源、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了自己的需求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重事,粮食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再次从两大方面给大家展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横向角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显著


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超过我们对于传统农业的认识,在方方面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成就。这个成就可以归结为五个大的方面:


1、实现总量安全


在粮食、肉类和水产品等方面,我们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了我们对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依靠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世界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


2、满足质量需求


在满足数量安全以后,农业发展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对农产品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了我们从低端到高端,从粮食到肉类、从肉类到蔬菜、到水果、到水产品、到其他农产品的多元化需要。


3、产业多元化


40多年前有的产业根本不存在,现在这些产业遍地开花;有的产业原来星星点点,现在无处不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三种表现,表现在多产业、多业态,层出不穷。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这种农业表现出来的新业态,在很大层面上改变了农业有边有形、平面发展的物理形态或者区域状态。现在的农业,山、水、林、田、湖、草,六篇文章一起做,农业已经由有边有形,变为了无边无形,由平面向立体伸延,甚至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成为由物质供给向非物质供给延伸。


4、坚持绿色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业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蓝色的天、干净的水、绿色的土地。事实上,农业发展到今天,怎么样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怎么样通过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自觉性都在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迸发。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森林覆盖率是非常低的,1978年森林覆盖率仅仅只有12%,而201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23%,在福建、江西和浙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此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化肥农药实现了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其使用量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6023万吨,到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到5653万吨。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每年40亿吨的动物粪便,每年10亿吨的作物秸秆,在早年间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源,而后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包袱,怎么样把包袱变为财富?从提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再到今天从无害化处理又演变为资源化利用。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也罢,还是配合添加剂发酵形成猪、牛、羊饲料,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每年10亿吨的作物秸秆一把火烧掉的问题。通过规模化的养殖,有效解决了动物粪便转化为有机肥,还田使用,使土壤得到改良。近几年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


5、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由于农业在总量、结构、新产业、新业态上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产业脱贫解决了贫困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


201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而2012年我们的贫困人口高达9899万,再经过今年和明年的努力,到2020年12月31日,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告:按2010年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20个国定贫困县如期摘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在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去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是39251元,相对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3.33的历史最高点,2018年缩小到了1:2.69,成绩是明显的。

纵向角度:现代农业已进入4.0时代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越来越有了4.0版的雏形。70年的新中国建设,41年的改革开放,在进入新世纪的第19个年头,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变,也在不断丰富。农业无论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产业形态来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现代农业1.0版:建立稳定基础


如果说农业有1.0版,我认为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29个年头。当时农业发展也提出“四化”发展,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及化肥化。当时,农业的“四化”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所有的资源,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强调以粮为纲,强调全部的农业资源聚焦农产品产出,在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全体农民抓粮食生产,却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国民经济处于几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粮食年总产量大约为1亿多吨,到1978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大约是3.04亿吨,总产量在29年里增加了1亿多吨。成绩表面看算不错,但是相对我们不断增加的人口总量,我们的粮食安全并不牢固,当然这29年为现代农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2、现代农业2.0版:解决粮食问题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个世纪末,我认为现代农业具有了2.0版的特征。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被破除,农业从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看,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分工分业,原来的社队企业发展为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背景之下不断转移,农村和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吃饱肚子的感觉。到了90年代以后,农业资源不断地向外流动,资本资源和其他资源也在向非农产业流动,经济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我以解决粮食基本供给为标志,将这一时期作为现代农业的2.0版。


3、现代农业3.0版:多元化发展


从2001年开始到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我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3.0版。现代农业的3.0版是在我们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多产业、多业态在不断地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在新世纪以来10多年间发展的势头蓬蓬勃勃。


4、现代农业4.0版:农业功能延伸


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我认为现代农业进入4.0版,从农业功能角度来看,农业功能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功能,越来越多地转向在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向非物质供给功能伸延,其中,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被空前地重视,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这是农业新功能的不断释放。供给功能本源不变,甚至供给功能在不断强化的同时,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功能不断地凸显,农业的就业功能、收入功能也保持稳定。


从业态来看,农业由单一的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转换,也就是说,农业存在着物质供给功能,也存在着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这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农业与文化的结合、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农业与商业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使现代农业有了4.0版的概念。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的现代农业经过70年的发展,经过41年的改革开放,经过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基于我对现代农业的观察,从纵向、从横向两方面的观察,也基于我从国际到国内看到的挑战性问题,我的结论是:相对与美国的规模农业和日本精细化农业,中国农业应该走出不同于规模农业和精细化农业的第三条道路。


这条道路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多元化,多元性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怎么样弘扬我们好的成绩?怎么样克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以为有两个“坚持”,五个“多元”,三大“改革”。